天府微视网
 
登录 注册 我们 历程 投稿 广告 直播 微信 宣发 联盟 投资

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见闻


|2018-4-24 09:15



    挖掘+保护让地震纪念馆更有生命力

由抽象山石构成的灾难厅内,大型折幕投影中的动态影像,再现了昔日山川秀美、祥和幸福的景象。然而,具有体量感的巨幅照片与经过技术处理后倾斜倒塌的混凝土墙体,将时钟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震后灾区断壁残垣、瓦砾遍地的景象,无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来说,认识“5?12特大地震”可以从他们的讲解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强烈大地震,震中烈度达11度……”开始,也可以从这些真实存在的断壁残垣开始。

比起数字和专业词汇,更愿意让观众看到地震发生时一个个家庭、一个个人的遭遇。在室外遗址,损毁变形的汽车、残破的时钟、电风扇和男女老少的鞋子等实物,就如一面镜子,它们的存在反映了地震的另一面??比如,绝境中萌生的希望的力量;比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的力量。

地震纪念馆室外部分的遗址,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宏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正因为如此,地震纪念馆在做好室内展陈提升、地震亲历者口述史征集及重点地震文献实物资料征集等工作的基础上,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强文物和遗址的动态管理,为今后防灾减灾、建筑抗震设计等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

“5?12”特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悲惨的记忆,虽然这一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但很多人会选择性地忘记。而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看来,不管是好的坏的、快乐的伤痛的历史,他们都会尽可能地去保存一段完整全面的历史。当下,人们对文物的认知在深化,过去,普遍都认为100年历史以上的才能叫做文物。但如今,革命年代的物件、改革开放时期的,乃至地震时的实物都成了文物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新馆,没有任何文化沉淀,如何寻找、挖掘自身的特色?“我们认为,地震纪念馆资源独特、稀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震纪念馆有着鲜明的‘红色’烙印。”地震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的抗震精神,地震纪念馆充分整合高校资源,共同挖掘抗震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鲜血液。

为了让这道“红”永不褪色,地震纪念馆充分“借智”“借力”,聘请了80多名国内知名党史研究专家为顾问,有针对性地研究设计党性教育社会活动课题,吸引市内外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前来参观、纪念。近年来,先后策划召开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全国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等大型会议,并主动与党政机关“联姻”,争取党性教育活动项目,联建党性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这座年轻的纪念馆勃发出浓烈地昂扬向上的无限生机。

各界群众来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感悟生命的力量,看到了日新月异发展的中国所展现出来的勃勃生机。

在每年的“五一”“七一”“八一”、国庆等纪念日,5?12汶川地震纪念馆持续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大型签名活动、“重温党的辉煌历史,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共谱中国梦绵阳篇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幸福美丽绵阳”等系列活动,让广大社会公众在纪念日里有了新的去处。

同时,5?12地震纪念馆还突破场地限制,积极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进校园”活动,将地震纪念馆“搬”到了全市各地,通过多种形式让静态的纪念馆“动”起来,使得越来越多因各种原因未能到实地参观的社会公众,都在不同的地方成了地震纪念馆的“粉丝”。

党建+服务让地震纪念馆“亲和”起来地震纪念馆是展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重要窗口,讲解员则是展馆的形象,在10748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内,沿着1900米的总展线,讲述着中国故事。

一支好的队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而又是什么秘诀让这支队伍充满活力、干劲?“在我们这里,很多年轻人都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都以能成为一名党员为荣。”地震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说,“因为我们的党员把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特别好,党员的表现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年轻人自然也见好学好。”

更多的时候,地震纪念馆的党员们都在日常工作中发光发热。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以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岗位练兵”、“党员示范岗”等主题实践活动和“谈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交流活动,先后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单位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党建业务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

讲解员徐紫菡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她虽然不是北川人,没有亲历老县城大地震的惨烈。但为了确保讲解内容的准确和充分,她不仅熟记70多页的讲解材料,还主动向地震亲历者了解地震发生当时的情形。现在,徐紫菡对遗址中每一幢建筑背后的故事都了如指掌。

“面对不懂的游客时,有一种感觉想把我们知道的东西全部告诉别人;而面对灾区的人,我更想去了解,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徐紫菡清楚自己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地震纪念馆就像一本‘震撼日记’,写了5年,这本‘日记’依旧未完待续。”

不仅如此,免费开放以来,地震纪念馆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在遗址区和纪念馆广场设立多处志愿者服务岗,提供游客咨询、宣传页发放、饮用水及紧急药品,在北川老县城遗址区人流集中处和纪念馆入口、视频播放区均设置了观众休息区,为前来参观的老人、小孩和残障人士,免费提供轮椅和婴儿推车等,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充分享受到人性化服务,得到了游客的交口称赞。

挖掘+保护让地震纪念馆更有生命力

由抽象山石构成的灾难厅内,大型折幕投影中的动态影像,再现了昔日山川秀美、祥和幸福的景象。然而,具有体量感的巨幅照片与经过技术处理后倾斜倒塌的混凝土墙体,将时钟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震后灾区断壁残垣、瓦砾遍地的景象,无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来说,认识“5?12特大地震”可以从他们的讲解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强烈大地震,震中烈度达11度……”开始,也可以从这些真实存在的断壁残垣开始。

比起数字和专业词汇,更愿意让观众看到地震发生时一个个家庭、一个个人的遭遇。在室外遗址,损毁变形的汽车、残破的时钟、电风扇和男女老少的鞋子等实物,就如一面镜子,它们的存在反映了地震的另一面??比如,绝境中萌生的希望的力量;比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的力量。

地震纪念馆室外部分的遗址,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宏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正因为如此,地震纪念馆在做好室内展陈提升、地震亲历者口述史征集及重点地震文献实物资料征集等工作的基础上,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强文物和遗址的动态管理,为今后防灾减灾、建筑抗震设计等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

“5?12”特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悲惨的记忆,虽然这一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但很多人会选择性地忘记。而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看来,不管是好的坏的、快乐的伤痛的历史,他们都会尽可能地去保存一段完整全面的历史。当下,人们对文物的认知在深化,过去,普遍都认为100年历史以上的才能叫做文物。但如今,革命年代的物件、改革开放时期的,乃至地震时的实物都成了文物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新馆,没有任何文化沉淀,如何寻找、挖掘自身的特色?“我们认为,地震纪念馆资源独特、稀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震纪念馆有着鲜明的‘红色’烙印。”地震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的抗震精神,地震纪念馆充分整合高校资源,共同挖掘抗震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鲜血液。

为了让这道“红”永不褪色,地震纪念馆充分“借智”“借力”,聘请了80多名国内知名党史研究专家为顾问,有针对性地研究设计党性教育社会活动课题,吸引市内外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前来参观、纪念。近年来,先后策划召开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全国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等大型会议,并主动与党政机关“联姻”,争取党性教育活动项目,联建党性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这座年轻的纪念馆勃发出浓烈地昂扬向上的无限生机。

【责任编辑: tfwsw01】
声明:《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见闻》如来源非“天府微视网”,刊载目的仅为传递更多信息,如无意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本网处理,编辑电话:15982414641。

上一篇:汶川地震范跑跑拒谈地震 自曝讲座曾遭声讨现安心照顾儿女
下一篇:汶川地震10年:672名孤困孩子将再聚首
 
 影视商讯
 
 精彩推荐
 
 影视合作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当当合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专家团队 | 广告服务 | 发展历程 | 社会公益 | 媒体报道 | 网站地图|
欢迎各位网友投稿给天府微视网编辑部,我们将尽快处理您的来稿 投稿入口>>
Copyright 2017 - 2018 www.tfwsw.cc.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30220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APP下载 网上暴恐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923-7171 举报邮箱:461593798@qq.com
返回顶部